距离开展还有:

地点:杭州国际博览中心

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奔竞大道353号

氢能风口渐近?

时间:2023-03-01 08:54:32 来源:admin 浏览:

氢能行业正迎来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利好。

日前,国家能源局就《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(征求意见稿)》公开征求意见,明确提出推动多领域清洁能源电能替代,在交通领域大力推动新能源、氢燃料电池汽车全面替代传统能源汽车,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。

氢能企业即将迎来集中上市期。

2023年1月12日,燃料电池系统制造商——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亿华通”)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。成立于2012年的亿华通主要为商用车设计、开发并制造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(系统的核心零部件)。此次是其第三次上市,此前其曾在2016年登陆新三板,而后又在2020年8月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。

港交所聆讯后的资料显示,2019~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,亿华通的收入分别为5.54亿、5.72亿、6.29亿、2.69亿元;期内利润分别为4589.9万、-976.2万、-1.85亿、-8155.5万元,宣布港交所主板上市计划每股60~76港元,集资额最高为15.4亿港元。国泰君安融资有限公司及智富融资有限公司为联席保荐人。

根据灼识咨询报告,按2021年燃料电池系统总销售功率计算(仅含针对车企的销量),亿华通在该领域排名第一,市场份额为27.8%。

截至2022年6月30日,亿华通的燃料电池系统已安装于工信部新能源汽车目录中的80款燃料电池汽车上,位居行业第一。此外,亿华通的燃料电池系统为中国2700多辆上路行驶的燃料电池汽车提供动力,单台车辆平均行驶里程近4万千米,累计安全运行距离超过1亿千米,安全运行时间累计超过230万小时,运营里程及时长均稳居行业前列。

跟随亿华通的A+H股上市步伐,此前市场估值达到70亿元的国鸿氢能,也于2022年11月22日向港交所申在这片万亿元级别的蓝海市场,产业化号角已经吹响,谁抢得先机,谁就能占据产业链的有利位置。请上市。而在A股市场,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国氢科技”)、捷氢科技、国富氢能、治臻股份等氢能源赛道先行者,也已经踏上了闯关首次公开募股(IPO)的道路。

在这片万亿元级别的蓝海市场,产业化号角已经吹响,谁抢得先机,谁就能占据产业链的有利位置。


步入亿元融资时代


随着各地氢能政策不断加码,企业和投资机构布局氢能领域的积极性持续升温,氢能企业纷纷开启更大规模融资,数家企业步入亿元融资时代。

近10年来,我国氢能相关企业注册量不断增加。2019年新增氢能相关企业467家,同比增长52.12%。2020年新增499家,同比增长6.85%。2021年新增680家,同比增长36.27%。2022年上半年,我国新增氢能相关企业276家,企查查数据显示,我国现存氢能相关企业2675家。

2022年3月23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(2021-2035年)》提出,到2025年,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,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~20万吨/年;到2035年,形成氢能产业体系,构建涵盖交通、储能、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。


氢能风口渐近?(图1)

2022年12月28日,四川成都,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正式下线,吸引了众多试乘者。


2022年12月28日,四川成都,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正式下线,吸引了众多试乘者。

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在2022年4月22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“建立绿色氢能的供需关系”分论坛上指出,氢能的发展需要突破投融资瓶颈。

国际氢能委员会发布的《氢气展望2022》显示,2030年全球氢能产业需要700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,未来是万亿元级的市场。有机构预计,到2025年,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。

中信证券认为,各层面对氢能的支持政策持续叠加,新技术、新应用场景的落地推广有望为板块带来新的赛道预期,预计未来30年,氢能的整体需求有望增长8倍。

与此同时,氢能概念不断升温。同花顺氢能源指数显示,自2022年4月底以来,氢能源板块指数涨幅已接近50%。资本都是疯狂的,找对了“风口”才至关重要,那么,氢能产业到底是不是一个“风口”?

2022年以来,上海骥翀氢能、新研氢能、东方氢能、国鸿氢能、中科富海等氢能企业融资规模均超亿元。7月,国氢科技更是发起规模突破15亿元的新一轮项目融资。

据不完全统计,2022年前8个月,氢能产业共发生35起投融资事件,其中投资15起,金额超过16亿元,融资20起,金额超过47亿元,合计总金额超过63亿元。


燃料电池成投资新宠


《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》给出的一组数据显示:我国氢能制储、加氢基础设施、燃料电池及应用三个环节企业占比分别为48.5%、9.7%、41.8%。综合来看,目前这些投资大多聚焦于燃料电池企业,其投资额度和占比也在逐渐加大。

在2022年9月17日开幕的2022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上,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,未来,要持续提升终端用能清洁化水平,深入实施电能替代。

据透露,到2050年,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的占比将超过10%,产业链年产值将达到12万亿元,产业前景巨大,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,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。

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的预计,到2050年,氢能将承担全球18%的能源终端需求,创造超过2.5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,燃料电池汽车将占据全球车辆的20%~25%,届时氢能将成为与汽油、柴油并列的终端能源主体。


氢能风口渐近?(图2)


资料显示,氢能的应用可以广泛渗透经济社会的多个方面,包括交通运输、工业燃料、发电等领域,氢燃料电池是其主要技术路线。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是最早发力氢能产业的央企之一,下属子公司国氢科技则是其推进氢能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。2022年12月8日,国氢科技B轮融资签约仪式在北京以“现场+视频”的方式举行,全体股东方同国氢科技共同签署了增资协议。本次融资引入了国有大型投资基金和金融机构、氢能产业链合作伙伴和具有战略协同能力的民营资本投资者,融资金额为45亿元,是国内氢能行业迄今为止单轮融资规模最大的股权融资。国氢科技B轮融资投后估值达130亿元,也是氢能行业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企业。

2022年,搭载国家电投“氢腾”牌氢燃料电池的氢能大巴亮相冬奥会,同时亮相的还有3架搭载“氢腾”空冷燃料电池系统的中国商飞无人机——灵雀-H、ET120、GT30。

氢能行业正在成为投资的新宠。“今年企业的融资特别难,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,氢燃料电池投资仍然得到各方的关注。”涌铧投资的专家表示,这种情况与风险偏好有直接关系,“首先,当前经济环境下行,风险偏好升高;其次,若企业‘背靠’大国企、上市公司或行业影响力强的创始团队,容易得到融资;如果是‘三不沾’的创始团队,则很难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。”


前行尚有“拦路虎”


近一段时间以来,多地都明确拿出“真金白银”促进氢能产业发展,比如山东、北京、广东等地相继发布氢能产业支持政策,涉及燃料电池汽车推广、加氢站建设、产业链打造等多个领域。

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目前,全国已有29个省份公布了涉及氢能发展的激励政策。值得一提的是,共有13个省份出台了氢能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,有4个省份锚定了2025年氢能产业规模达到千亿元的目标。

有权威专家团队研究认为,根据已经发布的地方规划,预计到2025年,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将超过15万辆,加氢站将超过1000座,氢能产业累计产值将超过9600亿元。

中信证券的研究认为,氢能行业的政策体系已逐步完善,行业“游戏规则”的确立有助于激励规模化、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,也有助于强化投资者对氢能产业的发展信心,提振产业长期预期。

或许,2023年氢能行业发展有望按下快进键。但目前相关企业盈利能力有限、投资回报周期长都成为其前行的“拦路虎”。破局之道除了政策支持,还需要各方加大研发和推广力度。

从核心部件来看,燃料电池产业链附加值最大的关键核心部件——质子交换膜此前几乎全靠进口,它是形成燃料电池全产业链、降低燃料电池综合成本的重要环节。质子交换膜产业的缺失将会成为我国氢能燃料电池产业重要的“卡脖子”问题。

2021年12月,我国首条全自主可控的30万平方米质子交换膜生产线在武汉投产,年产量可满足2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用膜需求。这也是该领域目前技术最先进、自主化程度最高、一次性成膜最大的生产线,打破了市场长期被国外厂家垄断的局面。

好消息是,从研发层面来看,尽管我国的氢能源产业发展布局较晚,但研发预算投入增幅已经升至全球第一,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已逐步由基础布局向市场化、规模化方向发展。随着氢燃料电池系统国产化率的持续提升,其有望打通全产业链,未来前景值得期待。


(来源:能源评论)